白门柳

白门柳分三本,分别描写北京城破前,南明留都朝廷和清军入主江南三个阶段江南士大夫的生活面貌。刘斯奋通过勾勒这些士大夫的个人生活来侧面呈现明亡之际这段历史。可谓以人写史,波澜壮阔。

南明弘光朝廷灭亡原因浅析

根据书中描述,在朝廷内部,以马世英为首的奸佞把持朝政,逼走了东林党一些清流。提携了阮大铖,阮对曾经打压他的东林采取报复性地反击,东林引左良玉军队如留都,最后和江北四镇的自己人拼的你死网破,清军趁虚而入。在朝廷外部,江北四镇除了高杰之外,全部是军阀把持,无心全力抗清,史可法独木难支,导致一战即溃。

书中士大夫清一色都是地主阶级,冒襄 ,钱谦益 ,张岱,阮大钺都过着一掷千金的生活。即使家庭最贫寒的黄宗羲也可以靠收租维系生计。从这点来看,明末的党政可谓地主阶级内部矛盾。所谓保暖思淫欲,当这部分衣食无忧之后,最求的就是权力和名誉。钱谦益、阮大铖这些老一辈士大夫希望重立朝班,复社这些后生则团团伙伙,量裁人物,清议时势,其实也就是希望赢得清名,为人尊敬。冒襄心高气高,陈圆圆不得也不愿将就董小宛,在投身复社政治斗争之际,总是担忧家庭,畏首畏尾。黄宗羲道德高尚,思想纯净的毫无杂念,一心一意地去攻击他认为不对的事物,最后思想转变,追求民本思想,无论如何他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让人敬佩。陈慧贞是一个实用主义,提出大家进入幕僚左右时势的可行方案。周镳被塑造成企图盘踞高位,有控制复社的野心家。顾杲则是周的跟屁虫。当然,还有很多人表面上表现得正人君子的,危难之际,种种劣迹毕露无疑。最后,亡国之际,人物走马观花的出场,有以身殉国的君子,也有投敌带路的小人。王安石曾说过:夫出中人之上者,虽穷而不失为君子;出中人之下者,虽泰而不失为小人。唯中人不然,穷则为小人,泰则为君子。一个错误的体制让人感受不到公平,就会让许多中人成为小人,一个好的体制让人心悦诚服,就可以使很多中人成为君子。所以,与其责备那些变坏的角色,不如去反思一下当时整个政治生态。崇祯的急功近利,残忍多疑,让朝臣失去对政府的信任,因此把中人都逼成了小人。 书中不仅描写了这些为国出谋划策的知识分子,还描写了明末秦淮河的一批歌姬。董小宛的痴情隐忍,柳如是的手腕气节,顾眉的圆滑应变和李十娘的有情有义。所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本书之中,此言差也。

南明亡究竟是谁的责任?

从书中人物来寻找原因,毫无疑问,马世英作为内阁首辅不可推卸责任,自己无心社稷,卖官鬻爵,自己发财,全然不顾国家死活。清歌于漏舟之中,痛饮于焚屋之下,而不知覆溺之将及也。另一方面,复社这些在野知识分子推波助澜,在拥立新君问题上,以党派之见为主要出发点,给予小人可乘之机,让策立之功旁落。在阮大铖企图于之修好时,仍然不以大局为重,只顾内斗,不顾外忧,不知变通之法,还以为死脑经地以非黑即白态度接人待物。复社众生都是所谓清流,清流误政,在中国历史很常见。所谓清流,是与循吏对应,清流多饱读诗书,心中有一套书中描述正确的绳墨标准,但是他们缺乏实际经验,对于治国理政缺乏基层段丽娜。所以,多是只知道打嘴炮,不能干实事之辈。正如李贽评价海瑞,可谓李贽对海瑞的评价:“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复社众生也犯了清流的通病,在关键时刻不能拿出胸襟,在国难面前,和阉党势力和衷共济。明朝后期党争严重,当内部势力对自己利益的损失,大于外患对自己的利益损失,这样的集团完全不具备抗击打击的能力。也就是马世英所谓的宁亡于清不可亡于左。

当然朝堂之上的斗争只是表象,隐藏在背后的经济矛盾才是根本原因。明朝后期,豪强兼并土地,亲王坐享其成,导致百姓民不聊生。由于后期对东北的战事导致内部矛盾加剧。由于地主阶级士大夫阶阶级的阻挠,明朝政府无法收取商业税,朝廷运转依赖农业税,地主隐匿人口土地(自洪武以来,户数减少,田亩数目不变),帝国收不上税财政实力被掏空(以来农业税,税赋稳定),帝国管制能力下降(85%太仓银用于军费),地主继续隐匿人口土地,帝国更加收不上税(万历开始收取盐铁税,来打击商人+地主+官僚合体的阶级),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向下螺旋循环。最后导致明朝无力支撑对北方的防御和对内部叛乱的镇压,最终北京城破,崇祯自缢。而南明朝廷,并未有清醒认识,同时人心涣散,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方佳瑞 2017年4月10日于无锡环湖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