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观感

距离从日本回来快两个星期了,终于动笔写这篇文章了。
 
提起日本,国人内心大多报以一种既自信又自卑的复杂的心态,很多人追捧于日本先进的科技,丰富的消费品和独特的文化。但又由于历史上的纠葛,总是对其抱有深深的戒畏之心,国人无法全心投入式地对日本文化的喜爱。
抛开家国恩怨,日本本身又是如此独特,笔者将以一周日本旅行的观感形式对自己一些思考进行梳理,以飨读者。(某读者批注:以飨读者这么厉害的哟 读者都没吃饱 哼唧~【哈哈,你真是太逗了】)
 
日本之衣着
    以东京到京都两座都市来看,日本社会在穿衣方面已经达成一种默契。时值仲春,女士的标准风格是长裙、风衣搭配一双低跟鞋。男士若不穿得西装革履,也看起来很干净整齐。整体色调十分朴素,不会给人扎眼之感,所以有所谓的“日系性冷淡风格”也不足为奇了。优衣库就很好的代表了日本穿衣风格。日本社会形成的穿着风气,也许与日本人性格中不喜欢初期冒泡,时刻保持中庸的特点有关。
    和日本社会相比,中国社会目前还没有就“衣”这件事上形成这种默契。一方面,我们社会刚刚进入“小康”水平,很中老年人对于衣服还是能穿就行,并没有形成审美。当然,如优衣库这种在年轻人中间还是很受青睐的。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对衣其实非常不在意。比如,我们的工作场合几乎没有什么衣着规范,所以男士冷丁穿一次西装会被误以为是卖保险的。最后,我们的社会要比日本更加包容。所以你可以看到各种花枝招展的塑料着装也不足为奇了。
    如大家所知,日本人女人要化妆才能出门,至少高中生就已经开始打扮自己了。日本人虽然化妆,但绝非浓妆艳抹。化妆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和社会保持一致,而非为了引起什么注意,为了成为众人焦点。恰恰相反给,化妆有些时候为了表示尊重,不要给他人留下什么深刻的不好印象。
 
日本之饮食
    日本料理世界闻名,虽同为东亚料理,总觉得日料逼格要高于中餐、韩料,日本也比中国有更多的米其林餐厅。一周的游玩期间,对于吃的体验确实很好。几乎不会遇到很坑的餐厅,即使在旅游景区周边(清水寺)随便找一家小餐厅也不会有敷衍的感觉。
    日本美食种类虽多,然也就口味来说远比不上中华美食之博大。相信大家两只手也大概可以枚举出来。寿司、海鲜、乌冬面、荞麦面、炸猪排饭、牛肉饭、鸡肉饭、鳗鱼饭、和牛之类的。日本食材各异,但整个味道却相对固定,都是日本酱油的咸咸甜甜的味道,有些时候还会辅以芥末,对比中华美食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五花八门的调味选择,日料吃久了常常会感觉厌烦。日本吃饭很难见到蔬菜水果。因为虽然日本地少人多,由于国家保护农业的政策缘故,并没有放开农残品进口,所蔬果类的食材是十分稀少且昂贵的。
    日本料理对食物的排盘十分隆重,不过一口的菜也需要一个小碟子装,因此经常一顿饭有大大小小的碗碟一大桌。日本人吃饭会先大喊一句“我开动了”,用餐完毕会说“谢谢款待”。也许因为古代日本物资匮乏,因此总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传统吧。
    和中华料理一个很大区别,日本人采用“分餐制”。因为中国的“和餐制”也只是宋代之后才流行起来的,因此全面学习唐朝的日本并没有受到这个影响吧。虽然一起吃饭和分开吃饭也没有高下之分,但是正式因为“分餐制”日本人可以排除《孤独美食家》、《深夜食堂》等由吃产生的影视作品,而当“和餐值”的中国照猫画虎时,总会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尴尬。
    除了“食”,日本人对“饮”也十分讲究。日本最受欢迎的是茶饮,茶就也好多种方法。比如煎茶、蒸茶、抹茶等等。如上所述,日本很少吃到蔬菜,然而日本很少见到身宽体胖的人,也许就是这些茶的作用吧。
    
日本之住宅
    相比在日本的游客都对狭促的酒店房间记忆犹新。我们住过都是中等价位酒店,但摊开行李就几乎没有落脚之处,而且其中一个东京酒店窗户都没发大敞,因为对面就是另一栋楼的墙壁。
    地理环境是日本东京居住环境恶劣的直接原因。首先,日本人多地少,还大部分是山脉,大部分人需要都市生存,因此东京都自然无比拥挤了。然后,日本经常地震,因此房子需要以木材为主来搭建,而且楼都不高。想像北京上海一样通过高楼大厦缓解住房压力可行不通,因此东京、京都的楼宇都想火柴盒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很多房间终日不见阳光。
    虽然日本都市圈内十分拥挤,在新干线上仍能看到郊区有很多哆啦A梦中野比大雄家一样的独栋别墅。也许那种狭促的住宅也只是在核心城区吧。
 
日本之出行
    日本铁道交通十分发达。由于地震频发缘故,我们几乎没见过地铁,电车都是在路面上运行的。发达的交通构成了完整的交通网,从京都到东京可以不出车站一气呵成,有通票实现类似我们从北京地铁倒高铁到天津然后再坐天津地铁的功能。
    在东京、京都汽车道很窄,几乎都是两车道,车也不多,主要都是出租车。日本大都市住宅很密集,因此道路很狭窄,加上公共交通如此发达,自己开车也不如电车方便,所以导致道路上车很少吧。
 
日本之国民性格
     从中国人角度来看日本人国民性格是很是奇怪。当然,在战后美国人曾写过很多书籍研究日本人之性格,其中著名的就是《菊与刀》了,这本书我在三年前读过,当然在日本之行之际细节都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只留下了一个大概印象。所以此番履行,得以让我摆脱一些既有观念束缚来近距离感受日本人。
    日本人非常注重公德。这经常让阿中国人觉得不可思议。日本人乐于遵守秩序,比如自觉排队文化、公共场合不会大声喧哗、严格遵守垃圾分类等等。在餐馆门口排队半个小时等待用餐现象非常常见,如果在中国恐怕要借助牌号机这种设备了。地铁上也几乎见不到大声喧哗、细细打闹的情况,而在中国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片刻的安宁也是及其稀有的,高铁上几乎时刻都有乘客功放自己手机中的视频,熊孩子大声吵闹也司空见惯。最可笑的是,两年前在京沪高铁上,有一个出游的家庭坐在一起,老人小孩在车厢大喊大叫,不堪其扰的我,站起来对他们说“请保持安静,高铁不是你家客厅”,可这一家人回敬我:“高铁也不是你家,我想干什么不管你事”。可见,目前一些中国人甚至都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错误。日本大街上很少看见公共垃圾桶,我猜测这和他们严格垃圾分类制度有关,如果有公共垃圾桶,很多人可能会将不分离垃圾丢到那里。即使这样,日本街道也是一尘不染,他们会自觉把垃圾带回家处理。
     日本人恪尽职守。服务人员如餐厅服务员、商场服务员、甚至保安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日本人服务方式国人有所耳闻,鞠躬甚至下跪等等方式,让已经破除封建礼节的中国人受宠若惊。但是,还是让我震惊的是两件事。一个是在京都大丸百货顶层的看门大爷,他会想每一位路过自动门的顾客鞠躬。另一个是在奈良站发传单的老人,他佝偻身体的尽力挺拔着高举广告牌,一丝不苟地喊着商家的口号。这种对工作的恪尽职守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有些傻。中国人觉得只要能达到最终目的,过程是可以变通的,这让中国服务人员常常丧失了分寸感,而在日本这种分寸感特别强烈。比如在中国餐馆吃饭,如果要点的一道菜没有,服务员会说“你不如点XXX,这个菜类似,也很新鲜”等等。最近,在中国街上经常遇到“游泳健身了解一下”的发传单的,大家都恐避之不及,就我本人来说对健身并不抗拒,大部分情况是抗拒传单员轻浮油腻的姿态,如果想日本人一样知道分寸的话,我也不介意去了解一下。
    日本人内心情感细腻,很看中情份。日本人很敏感,所以他们很看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也许也是他们表现出社会性的一个原因。敏感的情感导致他们对侮辱感受强烈,报复心态相对严重。比如,日本非常流行侦探小说,其中的杀人动机在我看来往往不思议。比如,下午感觉自己在工作受到轻视,则杀掉自己的老板等等在《名侦探柯南》中比比皆是。另一个侧面,敏感的内心导致日本人有强烈的报恩思想。这种爱憎分明导致日本人交往中也很有分寸,即不能让对方觉得有所怠慢,也不能让别人觉得恩情过愈。比如,中国人送礼常常说,“这个XXX,是我贴地托朋友从五道口给你带的”。而日本人则常常说,“这个XXX,是我路过五道口顺路买的”,为了不让人有过度的亏欠感。
    以上是我列举的三点,总体来说日本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非常敏感,因此很注重和其他人交往的“分寸”,因此衍生了日本社会在公德、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众多优点。当然,我不认为日本人生来就比中国人在这些方面更好,相反日本国民性格很大程度是受其历史和地理因素影响的。历史上,日本在明治为新前,处于类似我国春秋战国的封建社会,日本是由无数个独立诸侯组成的松散组织,因此从皇帝、大名、武士到平名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因此,日本人之性格有些“先秦遗风”的感觉。身处现代的我看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也常常觉得不可思议,比如描述下层人民(而非贵族)的典故两桃杀三士所表现出的耻辱心、田横五百士的报恩思想等等。我国随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时代,加之中原地区和北方游牧民族多次融合,小国寡民、秩序森严的民族性格逐渐被瓦解,取而代之的市井的圆滑与变通。而日本的国民特性在文明开化后,由于教少受到外来习惯影响,而得以继续保留。我认为维持这种秩序性的国民性格是十分脆弱且不稳定的,也许将来随着日本老龄化,越来越多的外国劳动力涌入,日本这种极其整齐的社会秩序也会挖掘,也未可知呢。
    说了好多日本性格之优点,当然他们也有其缺陷。比如封建余毒导致日本社会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比如,下级要严格服从上级、妻子对丈夫的服从等等。另外,小国寡民遗风导致日本格局不大。比如日本军国主义时期犯下了严重的战争罪行就是其衍生的结果。在四处侵略过程完全不知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传统中国智慧,最后也是自取灭亡了。
 
日本之科技文化
     评价一个国家对世界的贡献,最重要是政治、文化和科技三个方面。日本之政治从幕府时代春秋战国类似的封建诸侯制度、维新之后的军国主义制度、到战败后美国人建立的现代民主制度,可以说从无可取之处。但是,日本在文化和科技领域确是十分杰出的。
     在科技领域,日本的制造业、电子工业等实业上的贡献自不必说。在基础研究领域,日本人近20年20诺奖的成绩也着实亮眼。我认为最重要一个原因是其对国民教育的重视。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口号“教育救国”绝非虚言,日本和德国两个国家迅速崛起、覆灭又再次崛起的原因,不在于这两个民族积累了多少财富、拥有多少土地,而是这两个民族深厚的教育积累。普鲁士教育自不必说,是第一个提出义务教育的民族。而日本应该参考了德国教育制度(并未仔细考证),在日俄战争中就普及了小学,日本皇帝说过一句话,要让北海道冬天吃萝卜家庭的小女儿读完小学。当然,日本和德国全民义务教育和军国主义密不可分,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教育,给日本国民性打上深深的烙印。而中国也是在新中国后才开始普及义务教育,与日本德国差了至少半个世纪,相信等我们一代人成为老人时,中国社会也将焕然一新。
    日本迅速从一个农业国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国也算是一个奇迹了。可以说,日本的工业化应该是最为成功的。我认为一方面是种族优势,亚裔民族也许就是更擅长搞理工一些,工业化过程中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大陆都要强于其他地区。姑且认为种族有时是其中因素,但为何日本又要强于同一地区的韩国、中国和南洋诸国呢?要知道日本和中国类似,也是长期闭关锁国的,大量资料都从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比较说起,而这次日本之旅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路。由于日本处于长期诸侯格局状态,本质上诸侯间存在相互竞争关系,各个诸侯都有富国强兵的意愿,都会谋新求变,这种分裂导致日本整体更具活力。另外,日本很难想实现中国中央政府的全面海禁政策,比如萨摩蕃就和英国人学习现代武器。另外,日本长期处于中国这种超级大国之侧,而且自然灾害贫乏,这种国家性格更为谦逊,因此很容易全盘学习希望先进文化。另外,中国的封建统治更为先进,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长期博弈,互相进化,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皇权不下县,基层对抗中央技巧非常丰富。而日本封建统治相对单纯,日本国民和上层博弈能力相对比较若,一旦接受西方高能统治方式,民众很容易被训练,本文日本之国民中所述众多的优点这是这个现象的结晶。与之相反,统一、自负、复杂的中国,统一、谦虚、稍微复杂的韩国和越南等等都不如日本工业化速度之快。
    日本在文化方面在世界上也独树一帜。甚至在西方国家看来,东亚文化就是日本文化,而非中国文化。日本文学自成一家,诞生了如川段康成、村上村树等一些诺奖级的大师。日本的流行文化曾经风靡亚洲,很多国语歌曲比如《后来》等等都是抄袭日语歌曲旋律。影视作品也颇有影响力,比如我最近就很痴迷《孤独美食家》。日本的动漫深受全世界人民喜爱,其中所承载的日本武士道精神颇为深入人心。电子游戏,相信很多男孩子都玩过日本人做得三国游戏吧。就个人感受整体来说,日本的文化作品很大程度上是日本国民精神的载体,承载了日本对美学的认知。以漫画为例,日本也许是全世界漫画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我猜测日本之所以擅长漫画,是受幕府时代的浮世绘艺术形式影响。战前的漫画多表现武士道精神,打打杀杀,配合军国主义宣传,当然这种精神是非常有感染力的让人感觉很“燃”。战后美国人曾禁止日本在漫画中表现武士道,所以日本人开始探索各种竞技体育漫画,渐渐的通过体育方式来表现日本人刚毅的性格,而这种形式相对比较容易被其他国家人民接受,进而得到流行。但是,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武侠、盗墓等题材作品,完全不逊于日本,也许是主动输出意识不强,没有得到日本漫画一样的影响力。
    日本文化除了在各种文艺作品,也体现在其起居饮食中。日本保留了有插画、茶道、剑道等等各种娱乐方式,当然这些娱乐基本都是森严的规则所制约下自得其乐。
    日语发音和中文很想,比如新干线这个词发音几乎就是拼音,猜测是当年直接引入中国发音的。
 
日本与中国之关系
    日本和中国关系负面居多是不争的事实,但此次日本之旅让我对这个事实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京都的酒店电视中,我看到了日本电台一个关于“令和20年”(也就是20年后)的展望节目,节目中对日本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进行了展望。其中外交环节,主持人问20年后日中关系如何,嘉宾纷纷写下自己见解。有的说日本会成为中国卫星国,有的说美日同盟会瓦解,日本倒向中国,有的甚至说日本成为中国东海省云云。其中有个一个漂亮妹子说日本会成为中国的仲良(日语朋友的意思)。在众多专业背景的中年大叔中,这个妹子也许只是一个花瓶的存在,但是她的一番言论着实感动了我。当她提到中国今年来反日情绪高涨,她开始流下了眼泪,变得泣不成声。从我用手机翻译的几句字幕来看,这个妹子伤感“为何两国之间要成为敌人”。然后,在场大叔安慰她说现在很多中国人对日本印象很好呢,每年几百万人来日本旅游呢。当然,大叔们还提到了“抗日映画”(抗日神剧),两国曾经蜜月期云云,哈哈。
    为此,我会国后特地关注了中日蜜月期的相关资料。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日经历了30年的蜜月期。日本政府和民间对我国进行了大量金钱和技术援助。宝钢、浦东机场、武汉长江二桥等等大型基建都是日本援建的。邓公当年就是在日本新干线列车上,看着两边的乡村景象,痛下改革开放之决心。我看了日本NHK制作的《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日本人》一记录片,其中日方认为中国当年国门初开之际,欲选择西方先进国家作为学习目标,先后向西欧、日本派出考察团,最终决定以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为学习榜样。纪录片中,一部分讲述了新日本制铁帮助中国建设宝钢的故事,很多日本人工程师派驻中国,全心投入中国建设,有些情景颇为感动。片中很多日本人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愧疚,和对曾经学习中国文化的感激。纪录片的结尾,一个普通日本工程师说“能够参与宝钢这样工程的建设,让我死而无憾”时撒泪摄像机前。
    中日蜜月期的高潮在90年代初期,89年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国进行制裁,很多援助也都被停止,唯独日本仍然坚持对华援助。1992年,日本皇帝甚至历史性地访华,并对曾经的侵略表示遗憾。1996年左右,日中关系急转之下。小泉开始参拜靖国神社,国内出现各种历史教科书、慰安妇、钓鱼岛之类日中冲突的新闻。究其原因,日本当时援助中国也有心中小算盘,它有进而摆脱美国影响,抬高自身国际地位,成为东亚大哥的野心,而随着经济泡沫破裂,中国崛起,日本丧失角逐大国地位的机会。另一方面,日本多少对难以控制且马上超过自己的邻国保有恐惧。而中国方面对日本始终抱有深深芥蒂,加之美国做梗,两国很快背道而驰。
      中日蜜月的历史,现在的中国人很少获知。在我的家乡沈阳,还依稀记得小学旁边的青年公园还有中日友好和平钟,应该都是中日蜜月期的产物。现在,即使我在百度搜索“新日本制铁 帮助 中国”等关键词完全找不到一些记录中日友好的痕迹。随着两国交恶,民众的民族主义的情绪是很容易煽动的,2012年时,西安还出现大规模打杂日本牌车的暴民行动。日本新闻也可以看到惊诧友邦的扫货大妈的种种报道,让民众对国人产生了不好印象。
    “度尽余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联诗取自鲁迅的《题三义塔》是赠与日本和平人士的一首诗歌,放在今天也一点不过时。要知道,历史上也有如德国和法国一样历经纠葛龃龉的国家而后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例子。而且,中日韩东亚国家有着相似的历史传统,未来也有很大机会尽释前嫌,深度融合。
      相比欧盟那种若干体量相似国家的同盟关系,中日韩包括台湾更有可能会形成类似北美自贸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一样由中国主导的联盟组织。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和进步,祖国统一,朝鲜半岛统一,美国撤离亚太,东亚整合等等也许只是时间问题。希望东亚人民能够放下芥蒂,和平共处,让我们勤劳智慧的东亚民族能够挺拔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9年5月于无锡